不过考古热并不代表科研单位招人就容易,近日,关于2022年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报名者弃考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有专家表示,考古热是一股社会潮流,只是随着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增多,对考古的关注度提高了,而真正从事考古的人从来都是少数群体,关注度与专业从业者之间并不是正比例关系。
但是真正从事考古的人从来都是少数群体。比如我吧,2000年从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来到敦煌,在我之前武大来过一人,但之后的20多年里,再没有了。目前考古所人员紧张,只有20个人左右,即使其他工作全都不做,只做石窟考古报告,这些人员依然是不够的,所以就会出现做了石窟寺考古报告会影响田野考古,做了田野考古会影响石窟寺考古报告。
张小刚: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护方面已经建成全国一流的平台,考古方面还在起步阶段,接下来会努力完善敦煌研究院考古工作的体系,在加强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的前提下,也会带领团队积极承担敦煌及其周边的田野考古工作,除了敦煌石窟范围内如莫高窟崖顶与大泉河两岸遗迹周边成城湾、采石场、五个墩等遗址外,还会对古代敦煌地区的古城址、古墓葬等其他古代遗址进行调查、清理发掘和研究工作。
2016年6月18日张小刚在吉美博物馆展厅考察敦煌文物。张先堂摄
新京报:可以说一代一代的考古人在敦煌研究上为后人不断打下了基础,那么,敦煌研究院考古所近些年的人才储备如何?
一代代的敦煌考古人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成家后子女的照顾问题以及教育问题。我和我爱人是双职工,孩子不满一岁就被送到我爱人甘肃会宁农村老家里一直待到8岁,我们休假请假出差才能过去看一下,因为是在农村,孩子没上过幼儿园,5岁还在玩着泥巴就上了小学。孩子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但是我爱人还在经常为此揪我的小辫子。
近几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考古热。以敦煌莫高窟来说,不管是游戏还是文创,产品层出不穷,且都获得了不俗的反响,敦煌已然成为了人们喜爱的大IP。
新京报记者就此与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进行了对话。
张小刚:我是武汉人,22年前我刚到敦煌的时候,气候干燥、风沙频繁以及南北饮食差异等带给我很大的不适,至今我仍然记得刚来到敦煌不久在大漠里进行田野考古时被烈日暴晒,漫天风沙包围的窒息感。常常是到遗址挖掘现场不到半个小时就会变成了土人,眼睛睁不开,鼻子里嘴里都是沙子。但当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敦煌学和石窟考古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后,这些就顾不上了。
新京报:你们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张小刚:事实上是考古这个岗位的学历要求我们放得并不高,一般来讲敦煌研究院招生都是从研究生起步,院里鉴于我们是紧缺专业,同意我们招聘考古专业毕业生的时候从本科生起步。但是由于考古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要受过专门的考古学训练才有能力承担相关的考古工作,所以一般没有办法用其他学科的学生来代替。
据我了解,各个地方的大所,尤其省所这两年增加了不少的编制,比如有的省从原来不到几十个人的编制扩大到了二三百人,这对全国的考古行业来讲是个好事情,国家、地方都很重视,给考古更多的名额和经费,但我心里可就打鼓了,考古专业的毕业生一年就那么多,内地条件好的地方招的人越多,客观上我们这个地方就更难招了,同在一个省的省所,招人情况也比我们好很多。今年我们计划招一个考古的岗位,刚开始有五六个人报名,还是不错的大学,结果一下来全缺考,一个都不来,名额又浪费掉了。
除了分期断代和考古报告,这些年田野考古也在持续加强,尤其是彭金章主持的莫高窟北区窟大规模的清理发掘,揭示了莫高窟在公元4世纪-14世纪不仅持续不断地修建了南区众多的礼佛窟,而且还在北区修建了僧众从事修行和生活的洞窟,组成了统一、完整的石窟寺全貌。
这几年考古由冷及热,是全民切身感受到的。比如敦煌,千年IP出圈成了新网红。高考考古热、考古类节目热播、对考古新发现和新研究成果的关注、对文物保护重视程度的提升等,均体现出考古学的社会意义在国内不断增强,真正喜欢考古学科的人数也不断攀升,从大环境来讲,现在确实是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
张小刚:敦煌的学术史中,始终有一群人在从事最基础的研究工作。历史赋予他们的学术使命就是铺设研究的地基,犹如为一座城市建造地下工程。它不为人见,也不起眼,但是只有地下工程足够坚实,城市地面以上的工程才能得到保证。
文章来源:《敦煌研究》 网址: http://www.dunhuangyanjiu.cn/zonghexinwen/2022/0924/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