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刚:我们知道樊锦诗先生主持的敦煌石窟分期断代的学术成果既完成了对莫高窟北朝、隋代、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确定了一批洞窟本身的时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还为敦煌石窟的各项人文学科研究奠定了时代基础,这是一方面。
新京报:敦煌研究院的人才培养,或者说留人之道是什么?
三就是事业留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这里你有专业的事可做,有大量的研究资料,只要你有兴趣,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可以取得突破性的学术成果,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尊重和认可,为中国学术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敦煌学博大精深,我们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没有理由在敦煌石窟研究方面不走在世界前列。我们要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张小刚:1951年1月,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与弘扬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63年,研究所迎来了北大考古专业毕业的樊锦诗、马世长等,敦煌石窟考古工作得到了加强。1981年,研究所下设考古研究室、美术研究室、遗书研究室、保护研究室等。1984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室也相应升格为考古研究所。
莫高窟距离敦煌市区有25公里,现在,研究院在敦煌市区和莫高窟都有家属院或公寓楼,大家也慢慢都有了私家车,各方面的条件好了很多,敦煌的学校教学质量也是可以的,但对现代年轻人来讲,敦煌毕竟不是大城市,也有不少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去了其他单位,或是离开了敦煌。
本文3984字 阅读6分钟
我们还会进一步开阔敦煌青年考古工作者的视野,提高大家的研究能力,培养新一代的敦煌石窟考古专家和学者,使敦煌考古事业做到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2020年9月18日,敦煌莫高窟。新京报记者 陈杰 摄
文丨新京报记者 刘旻
张小刚在2015敦煌论坛:敦煌与中外关系关机学术研讨会上发言。张时铭摄
张小刚:怎样留人我们一直在考虑,三种手段并行。一是待遇留人,想尽办法提高待遇。2004年樊锦诗先生还在当院长的时候,曾经找到甘肃省委省政府去要政策,说当时研究院的条件与大城市差距太大了,不提高待遇,不但招不来新人才,连现有的研究馆员、博士也留不住了。敦煌研究院成了甘肃省事业单位里第一家实行岗位津贴制的,平均一个人多了一千多元钱,军心一下子就稳下来了。
编辑丨胡杰
扩建后的敦煌研究院扩大了编制、增设了部门,汇聚了更多人才。
可以说,在敦煌工作的二十多年时间,我见证了敦煌乃至全中国考古事业的飞速发展。
研究院的人才培养之道
校对丨刘越
新京报: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敦煌石窟考古在全中国石窟寺考古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敦煌石窟考古的重任
2011年《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出版,十一年后,今年84岁的樊锦诗先生仍亲力亲为主持的第二卷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目前已在校改中,明年出版。
新京报:有部分网友认为,由于敦煌研究院招聘门槛高,再加上地处偏僻,工资待遇不如发达省份,因此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这样的吗?
樊锦诗先生曾经说过,考古报告这个课题,聪明的人不愿意做,不聪明的人做不了。做起来费劲时,一辈子放进去都不够,可它的意义无比重要。
撰写莫高窟的考古报告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任务。成千上万个形态、风格各不相同的佛造像都需要考古人员进行一一单独的辨识考证与正规记录,一些损毁的壁画更需要大量时间查阅资料,考证清楚,才能写出科学、完整、系统的考古报告。
另一方面,石窟寺考古是石窟寺研究的一项基础性科研工作。石窟寺考古报告就是对石窟遗存进行全部、客观、准确、翔实的文字记录,考古测绘(绘制实测图),高清拍照和题刻拓片收集,编写和出版报告,搭建全息基础资料平台。做考古报告是为推动石窟寺的深入研究,为推动人文科学研究,提供所需要的可靠资料,为石窟修复乃至石窟坍塌后的修缮与复原提供依据。
文章来源:《敦煌研究》 网址: http://www.dunhuangyanjiu.cn/zonghexinwen/2022/0924/857.html